艾略特波浪
上证指数预测:今年10月见牛市顶,2025年见熊市大底,之后有望走长慢牛SSE:000001
本文分为三部分:技术面分析、基本面分析和总结。
技术面:
从2019年1月开始的牛市到今天已经持续了959个自然日。中国股市历史的牛熊周期一般是,牛市持续2-3年,现在已经接近尾声。
从形态上看,2021.7.28的3312点是本轮牛市的浪4的调整的结束点。目前正处于浪5的上涨周期之中,上涨将持续到今年10月中旬。 并且这一个浪5大概率会是一个30min级别的向上趋势走势类型,目标位置为3800~4000。
另外,本文分析被破坏的条件是:(1)近期的调整跌破3312点,浪4调整延续。(2)浪5上行冲破4300点,则没有发生背驰。意味着,后市可能会再走出一个日线级别的线段中枢。
基本面:
基本面分析参考文章:扑克财经App,用户木子的期货投资俱乐部中的文章《宏观昙花一现,难改天命昭昭》。
这里截取部分段落供各位参考:
段落1: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,从最初的18个点,到9个点,相对于去年和过去的至少10年的时间里,都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据,在最近的一次2008年大萧条之后,中国经济再也没有迎来如此令人兴奋的数据,但是在这个数据的背后,隐藏着巨大的隐患,则是实体的持续萎靡,一切消费的提升,为“繁荣”的背后提供了虚假动力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,2021年上半年的数据与真实的政治以及市场的预期是差别极大的。从6到9,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数据,当然,这也意味着,2021年7月份开始,经济数据的持续疲软不可避免,这是由冲6变为9的数据所带来的,这一点是造成今年下半年经济数据将会持续疲软的根本原因。同时这也意味着在下半年,一切的真实经济状况,是必然不会比上半年更有信心的,从冲6的目标来看,我的预期是今年作为经济复苏的一年,最终的结果会超过6,但是很难到7以上,只是不论任何一个最终的数值,都不可能使得最终的平均数值达到上半年公布出来的数据9,因此,下半年的预期中,考虑到最好的结果,数据会持续在4到5之间徘徊,将对整个经济的预期形成持续的利空。
段落2:在今年元旦之后的年度投资报告中,我讲到的思路为主动出击,因为今年必然是经济复苏的一年,原因有下面几个,第一个是供给侧改革的完成之年在2021年,第二个是因为疫情对于中国的相对经济而言,形成了重大的利好。为什么这么说呢,因为疫情的全球化,对于非一党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讲,是一次很大的灾难,疫情在国外的延续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必然性,所以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,本就是必然发生的结果,但是为什么我对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以及2023年的宏观非常的悲观,因为疫情最终还是要结束的,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一枝独秀并不会迎来延续,其次就是我国经济仍然处于康波周期的萧条周期内,而这次萧条周期,从理论上来说,将会延续至2030年左右,因为上一轮长期滞涨带来的萧条,是从1970年代开启的,这一点,从美国道琼斯指数上可以看的非常清楚,但是理论上的周期结束点我并不是太认可。因为走出一次完整的康波周期的真正原因,是需要一次科技的革命,比方说上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,后面嵌套周期中的萧条期,则是由互联网经济走出,而上一次萧条,则是1998年开始的。这一点对应到互联网的起点,误差也同样很小。对于长期的滞涨转为萧条的过程,我并没有如此的悲观,因为从易经中,我们分明看到了2025年中国的年值泽火革的出现,,而这个泽火革,则正是对于科技革命的实现之年。所以,我认为,这一次康波萧条期的大底,将会在2025年出现,至于理论上的2030年结束点,更应该是康波周期一次完整60甲子循环的最终筑底过程,而绝不是最低点出现的时间,再者,经济周期出现的核心原因,是由于科技的出现周期所导致,而2025年的国家年值,其对应是更为精准的,通过长期的经济规律,一次完整的康波周期存在2到3年的误差仍然情有可原。从今年的国家经济状况来说,下半年的衰退不可避免,而明年则会这一点进行一次彻底的体现,其体现的结果为,2021年,国内高企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将会在下半年进入持续下跌的过程,2022年,则表现为大宗商品成品价格的连续轮流暴跌。这一点,几乎无法避免,因为从2022年来说,国家经济完成的是一次供给侧改革,而供给侧改革是对于滞涨经济的政策反应,当供给侧改革结束,也就意味着大萧条的开启,这一次萧条,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制造业,棉纺行业也同样会迎来大的冲击,所以,2022年,经济面临的是一种几近崩溃的表现,并且,恐慌情绪的蔓延,会开始出现,这一点,会在2023年达到一个顶峰,一直延续到2024年,作为一次终点。
总结:今年10月大概率见顶,终结从2019年1月开始的牛市,之后是4年的漫长熊市,到2025年左右结束。其中,2850点附近是明年上证指数调整的关键支撑位。之后,我们认为,中国股市有望迎来如道琼斯指数那样的十年长牛。
(文章仅供参考,不作为投资依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