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utersReuters

《分析》面对中国竞争,本田与日产联姻没有本钱慢慢来

重点:
  • 以2026年8月前完成合并为目标
  • 同时面临与中国对手的竞争--本田社长
  • 共享平台将带来协同效应,但需要时间--分析师
  • 重复聚焦于美国和日本市场,可能限制协同效应--分析师

本田 7267与日产汽车 7201希望从两家公司的潜在合并获得巨大利益,创建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,但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让人们怀疑它们能否及时达成愿望。

本田与日产周一表示,已同意就合并事宜展开正式谈判。然而谈判结果尚不确定,部分取决于陷入困境的日产汽车能否在转亏为盈方面取得进展,而它们的目标是在 2026 年 8 月之前完成交易。日产的伙伴三菱汽车 7211将在下月决定是否计划参与。

它们的目标是利用共同平台、共享研发(R&D)以及联合采购,实现超过 1 万亿日圆(64 亿美元)的协同效应。其营业利润目标超过 3 万亿日圆,等于要比去年业绩加总增长54%。

但本田社长三部敏宏在周一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,协同效应的整体效果可能要到 2030 年以后才会显现。他表示,届时它们需要建立起与中国竞争对手抗衡的能力,否则将面临被击败的命运。分析人士质疑它们是否会有这么多的时间。

对两家公司来说,眼前最大的障碍可能是它们的车型阵容。两家公司的电动车实力并不是特别坚强。虽然日产很早就推出聆风(Leaf),后来却显得步履蹒跚。新款电动车 Ariya 原本打算挑战特斯拉的 Model Y,但因生产问题而受挫。本田则是对混合动力车倾注较多心力。

晨星高级分析师 Vincent Sun 表示:"两家公司都缺乏厉害的电动车产品,合并后的实体仍将面临新款电动车型的路线与技术研发的挑战。"

标准化的汽车平台能够创造成本的协同效应,但这也需要时间来开发。Sun表示,修复业务的时间可能比预期更久。

中国市场方面,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兴趣集中在软件驱动的功能以及车内的数字体验,这些领域都是中国车企的强项。

比亚迪 002594与其他国产品牌已经超越传统车企,推出搭载创新软件的电动车与混合动力车。本田与日产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的市场份额皆已流失。

穆迪评级资深分析师Dean Enjo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,要让它们在中国的庞大业务起死回生,将面临"重大的执行风险。"

本田与日产的业务也都聚焦于美国和日本市场。Enjo表示,如此"明显的重叠"意味着合并不会在地域的多样化方面带来很大的益处。(完)

登录或创建永久免费帐户以阅读此新闻

来自Reuters的更多新闻

更多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