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股市 2020~2040路线图牛市周期始于1982年、1987年
如果市场重演1921~1929年
股市在2022年前陷入全民疯狂投机热潮
加上东京奥运会意外的大成功
引发市场极度乐观情绪
则道指可能在未来2年触及52000点
美国死亡100~200万人实现群体免疫
美元持续暴贬,拜登政府无力回天
2023年后美联储不断加息,则股市不断回调
市场想要看到的通胀路线
美国因COVID-19死亡50万人
美国人得到更多救济,吃喝玩乐又一年
东京奥运会虽然勉强举办,
然而效果远低于预期,场面惨淡
美元熊市持续到2021年4~5月是正常水平
原本市场预计会出现严重的通胀,
如果实际却在2021年后出现通货紧缩
11月中国CPI转负是否意味着
疫情控制得越好,越可能陷入紧缩
则道指可能在2022年回调到24000点
如果认为2020年疫情会导致股市陷入
长达15年的震荡周期
道指2030年38500点
2040年到达45000点是合理水平
63500点是超买水平
2030年后可能出现
第三次世界大战
局部小型战术核弹大量投入使用
或者出现债务周期见顶
全球进入去杠杆周期
股市以负75度角下行
经济周期
【美股更新】纳指承压 传统行业受青睐昨晚,受美国制药巨头辉瑞新冠疫苗利好消息刺激,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盘中均创下新高,航空、能源、旅游等受疫情重挫的板块开始强势反弹。
与此相反,疫情期间表现突出的高市值科技股开始被交易员们抛售,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当天收盘下跌1.5%,在家工作受益股Zoom、Netflix等抛售尤其严重。过去几天美股指在拜登领先形势明朗后有所上涨,媒体和华尔街憧憬拜登上台带来的政局稳定,经济刺激计划。但我们看到纳指并没有能力创新高,很多科技股票的走势并不好,几大巨头Facebook、Google、Amazon、Apple均离最高点已有超过10%的跌幅。总体来说,市场明显认为随着疫苗的接种,传统行业将首先收益。道指涨幅和强度均大于纳指。
总体来说,我不看好民主党政府(如果没有选票欺诈)下的美股走势,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在10月26号的一篇“编辑精选”帖子里进行了详细阐述。至于美股会不会暴跌,我认为概率也不大,从目前拜登公布的经济和财政施政纲领来看,不出意外,主要目的是提升社会公平、照顾少数族裔和“弱势群体”,具体的政策包括全民医保、提高最低工资、改善底层民众福利、教育公平。
保障社会公平必然是会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,即直接把富人的钱通过低保、医保、住房补贴、食品券等形式给穷人(黑人、移民、弱势群体等)。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?考虑到特朗普政府期间、以及疫情导致的经济救济已经让美国的财政赤字超过20万美元,这样一个天文数字。拜登如何扩大财政收入,我们看目前大概率会走以下的路子
1. 增加高收入群体的资本利得税和说所得税,现行方案是从25%增加到45%左右。
2. 继续发债,MMT理论认为政府可以无限制负债,只要财政收入能覆盖利息即可。因此我认为拜登上台,为了满足开支的需求必定抛弃任何财政纪律的限制,开启疯狂的发钱节奏。这跟1964-1968 林登·约翰逊总统“伟大社会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维护社会公平的美好愿望背后代价极大。大搞平均主义压制财富创造阶层,从历史案例看看都会极大地导致经济活力和创新丧失,比如人民公社运动,苏联的国有化。因为不平等、财富差距才会激励人为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财富,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和努力。
将货币直接注入到社会底层,容易导致通货膨胀,美元的泛滥导致购买力下降,类似60-70年代美国当时的“经济滞胀”情景。当然过度追求公平、关怀少数族裔会导致长期来看社会主体财富创造意愿、经济活力、社会凝聚力下降。
股价是以美元计价的名义价格。如果美元贬值,只要上市公司的创造内在价值不变,那么股价也应该上涨以补偿通胀,所以我认为未来美股的大幅下跌(-30%以上)概率不大,因为美元的货币贬值能支撑股价。我坚定地认为美股不会再有大牛市行情。
A-H股:谁先眨眼这段时间,恒生指数(图上蓝线)基本上每天阴跌,成分股中银行、保险、消费等板块的股票持续创新低,加上阿里、美团等所谓互联网企业高位纳入指数贡献了跌幅,让很多大陆地区认为H股低估的投资者内心崩溃。
有一种说法认为,香港股市的估值与其他国家相比确实是非常低估,因此具有投资价值。对于这种观点我认为是幼稚可笑的,低估不代表就要涨。港股低估的问题是有深层次的原因,简单说可以归纳为3方面:
1. 流动性问题(缺乏资金),欧美机构一般有危机时,都会先救本国的流动性,抛售港股。
2. 缺乏散户溢价。香港人口有限,散户少,机构镰刀多,没有像大陆地区那样庞大的散户群体热情参与股市,导致港股的很多股票成交量每天极低,整个香港股市的日成交额一般只有1000亿左右。
3. 公司治理和监管问题。由于香港是离岸市场,上市 的企业多来自大陆或东南亚,因此上市企业的质量和财务问题屡屡出现“暴雷”案例,比如前几年的汉能薄膜。由于无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有效的调查和监管,市场都倾向于进行“有罪”认定,给予极低的估值,另外,港股的股票发行机制极为便捷,拆股、缩股、增发等财技玩法被很多老千公司弄成了生财之道,每年无数掠夺股民倾家荡产的案例,久而久之散户投资者对一般不知名的股票敬而远之,而偏好分红股、知名企业。
但是话说回来,同一个股票在A股和H股上市,往往A股价格远高于H股,也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,A-H股溢价指数当前高达150,为多年最高点。比如在A-H同时上市的中芯国际,A股价格是港股的3倍以上。这样高的溢价,也充分说明了A股的变态高估。但是高估也不代表着A股就要跌。至少从图上的对比看,A股的散户红利、流动性溢价、以及公墓基金、国家队的“护盘”都能让股市维持相对高估的水平。
从图表上可以看到,沪深300指数在这段时间表现强势,高位震荡,拒绝破位,依然在趋势线之上。同期,恒生指数则一路下跌,甚至逼近3月份疫情的最低点。
当前大陆地区股市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,也有深层次的政策考量:为了IPO天量注册制不至于引发崩盘,必须要把股市维持在一个能吸引人气的位置,即便A股极为高估,但在关键位置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资金在“护盘”,让指数跌而不崩。
沪深300与恒生指数成分股有着基本相同的行业属性,因此过去走势的相关性极高。如今走势背离,那么总会有一个收敛的过程。
到底是谁先“眨眼”,我们拭目以待。
BTC:这一轮牛市的主题是什么从现在回顾看,比特币至少从日线看是深v走势。
在3月20号的帖子中,我认为跌到3900美元是一次流动性意外,因为传统金融市场的对疫情反应极为激烈,出现了非常大的流动性风险,币圈由于7x24小时交易提供流动性,所以被严重抛售。可以说极端的行情出现极端的价格。随着央行不限量提供流动性,为金融资产托底,并且各国财政部门基本上是为居民失业和政府抗疫无限度买单,也就是说央行为财政买单,财政纪律荡然无存。
在这种局面下,很多国家的法币可能有“冥币”化趋势。这两天伊朗的货币改制就看出来,政府可以随便改变币值、兑换、发行体制等,让财富的积累完全没有安全感。美联储还能依靠美元的霸主地位,无限制托底资产,提供流动性,但美国政府国债规模在快速膨胀,按照这个速度将来付息都成问题。美元是可以让全世界来承担发行后果,其他发达国家则没有这个能力,小国的流量和数据成为美国科技和互联网产业的附属,近年来英镑、欧元、澳币、加元也在不断地贬值,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就更加不堪一击。
在USDT增发帮助下,BTC的价格在不断上涨。本周基本上在周线的压力线盘整,市场看空的人不少,但BTC拒绝下跌,让期货交易者难受。
如果突破了压力线,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行情,我们拭目以待。
美股很美:我们的道路是星辰大海看新闻觉得美国要完蛋了:
1. 感染者接近100万
2. 失业率接近20%
3. 第三产业各种爆,航空、餐饮、酒店、
美联储流动性呵护,直接给居民发钱来维持杠杆,股市快速反弹,经济衰退只是文科生媒体主编们的幻觉。纳指再涨10%就要收复历史新高。
QQQ是最好的基金,前十大成分股市值占整个基金的54%, 前五大成分是微软、苹果、亚马逊、谷歌、Facebook;这五大金刚出了苹果产品因偏向消费端而受到一定影响外,其他4大成分影响不大。
后面6-10位的权重股也是成长股典范:英特尔、奈飞、百事、英伟达和Adobe
也有一些很好的新型消费、科技股比如Spotify,Hulu这些也继续看好。
继续看好美股,成长就是最好的价值。删掉道指。
美股反弹接近尾声,但暴跌不会再有反弹比想象中的强很多。理由有:
1. 夸张的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
2. 美联储无限弹药QE,除了国债&回购市场外,全面介入企业债、垃圾债市场,并建立小企业贷款机制
3. 疫情在见顶,市场情绪有所缓和
不支持继续上涨的因素:
1.经济停滞后,虽然感染人数不再增加,但疫情依然是严重的,各州政府的隔离规定(social distancing)依然存在,离恢复到正常生活还是遥不可及
2.大型科技股是反弹拉升的主要力量,其他股票反弹有限,表明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严重
3. 消费服务业被严重打击,领取失业金人数超过1600万人,几万亿美元的问题企业债、垃圾债后面怎么解决也没有头绪。
观点:看空,但由于现在流动性泛滥,机构在撑着反弹重新调仓,卸杠杆,后续是一个精选个股的行情。